用户为中心的订餐服务平台

21 May 2018 14:08
标签 editing 设计 震雷霆

返回文章列表

1

和做餐饮的前同事聊天订餐平台,他反应了现在订餐应用的需求,我这边准备根据这些需求写一个方案。我并没有做足够的调查,此方案仅从我这位朋友的需求上进行延伸。

闲聊中,他反应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 平面竞争已经从白热化回归到平淡,他感饿了么与美团达成了协议,不再竞争了,不再促销了,而他作为商家已经赚不到多少了。
  • 每一笔单子都是一次独立的服务,时时刻刻都在等单子,虽然忙碌代表收入,但缺少计划性,他希望订餐平台给用户提供有计划的订餐服务。

在虎嗅网看到一篇深度好文《是时候彻底反思中国的互联网经济了》,里面有一段话:
站在今天,我们丝毫不能理解在一个拥有《反垄断法》的国度,几家互联网企业是如何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之内就垄断了整个网约车出行市场的;也丝毫不明白,在一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国度,如何才能在不出人命的前提下,就能使一个垄断平台删除跟自己有关的不良信息;更加不明白,在一个立志要自主创新的国度,如何才能以足够低的成本,将山寨仿冒品驱逐出平台企业的销售页面。消费者因得不到救济而痛骂平台,平台却说这都是因为政府监督不到位,责任在政府而不在企业。

以上所说企业不用对号入座,只说互联网这种竞争带来的是同质化还是创新,最后所的应用都一样了,这是同质化了吗,那以后谁去采集需求,满足那些边缘化的需求,还是说新出了一家比较创新的企业的应用,大平台只要去模仿抄袭就可以了。

同样是今天,朋友圈有人分享了网易的分布会,有很多亮点,大量的作品,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受众,还有独立的游戏,最后还有一个平台,我这里要说的并不是网易、腾讯不创新,而是另外一件事,在你们的成长壮大的过程中,给了其它人活路吗。并且这么大规模的发布会,有几个是真正的精品。对,我这里说的是垄断问题。

2

回到外卖平台,因为垄断平台占据了市场地位,开始收缩战线,收回成本,提高更多更完善的服务,让利益最大化,最终反馈给商家和顾客,现在平台价格之高,拿我自己来说,已经养成了不订餐出去吃的习惯了。

至于解决办法……还会有企业再入市场,深入的挖掘用户的需求了么。只能靠外卖平台自己监督了。

抱怨完之后,我再来说说我朋友的需求。他一天忙到晚,有时收入好,有时收入一般,除了正餐他开始做夜宵,接着又开始做水果,他说如果他知道明天有哪些人订餐,订多少可能就会轻松很多,可以有计划的准备食材,安排制作的时间,自己也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学点东西,应对所谓的“准人工智能时代”。

准确的说,他这个需求可以概况为“隔天预订,团购”。考虎几个问题:

  • 订餐平台的用户是否有这个需求
  • 订餐平台在收回成本的阶段是否会开发这个需求
  • 这种团购如何打包成用户的新的需求
  • 新创业公司如何根据类似这样的需求再杀入战场(有点理想主义了)

我并没有准确的调查数据,所以只能根据自己浅薄的认识来分析这些问题。

我曾经也送过一段时间的外卖,是一家店的兼职的“送外卖的(配送员,骑手?)”,经常会接到来自工厂的大订单,一般上午较早的时候就会下单,准备好骑很远的路送到厂里。这里说的经常其实也只是一两家,大多数来自写字楼,一单五、六份左右,写字楼一个办公室很少会只选一家,而店里一个店面会在平台上开很多家店,一种口味不同的招牌,再加上水饺等速食,可能出现即使在平台上选了不同家,实际上还是我们一家店里的。

因为用户个人口味的需求,往往APP里的一家店所难满足办公室里的所有人,即使一家店开发了许多产品,仍然可能会分散到不同的店家。

3

我这里提出第一个设计,以用户为中心,一个订单包含多家店的产品,比如选择一个口味筛选出多家店铺的精典菜品,换句话说,这些列表中的菜来自多个商家。只需要一个订单就可以满足办公室所有的人。

然后第二个设计,考虑到办公室或用户环境中有“订餐员”这样一个服务定位,订餐员会统计办公室所有人的口味需求、偏好并提供给平台,在前一天或者提前几天就决定好这几天、这一周的供餐定位,记录到企业的运营中。之所以说这个,也和我的经历有关,我加入了一个工作室,我们工作室只有一个人在烹饪这方面是高手,而他任务也较重,不经常做,我是南方人,做的菜不合他们的口味,我自认为非常美味的他们都不喜欢吃。于是做饭的任务交到另外一个人手中。我们商量了一个菜单,一周循环,他做的饭我不敢恭维,但填饱就好了,就等烹饪技术好的同事心情好了,或者是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上面说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所说的订餐员(或者说是厨师,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订外卖)。

再接着是第三个设计,我将它称为“指定营养师”。指定一家店铺,将较长一段时间的饮食都交给这家店。营养师根据用户的要求烹饪,搭配营养,控制能量,按时送出。

以上三个设计是我从朋友的需求中总结出来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团购或深度的预订只是这种服务的表现。通过这种较强的计划性的设计,既解放了用户,也让商家可以更好的准备餐饮,提高服务质量,摆脱一天忙到晚的乱局。

从我的理解来说,站在用户(店家的顾客)的角度思考提供的平台理论上来说是用户需要的,除非我们理解错了用户的需求。那么第二个问题,平台会开发这样的需求吗,为什么仍然没有一家提供这样的服务。

这可能要从平台发展的历史来看,传统的营销中,以商家为心进行铺货,商家加入后,为商家提供服务,但收到一定的服务费,并提供广告位、排名等业务。商家的顾客,平台的终端用户是什么,在平台发展的过程中,打个比喻,他们就好像平台圈养的宠物,平台发展期会给预各种优惠,送券送福利,现在加入的限量抢购,奖池一类的”玩法“,加入超市,水果一类的商家,这些都可以看出,平台服务的还是商家,并没有站在终端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结果带来的问题是,垄断形成后,商家要付出的不会减少,端终用户的付费继续增加,服务的品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4

再进一步,商家和平台接受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不防大胆设想一下。

首先,假设商家的厨房就是用户的厨房,这个类似共享厨房的概念。可以使用厨房吗,除非是真正的共享厨房,否则是不太合适的。但如果是用户采购食材,委托指定的厨师加工是可以做到的,甚至采购的地方都可以委托。再就是用户设计菜谱,其中包括所用的食材和加工的流程,让指定的厨师做出指定的口味,不再是用户在商家之间挑口味,而是用户挑能做出口味的人或者说商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个流程,用户深入到厨房中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假设商家的店铺就是用户的店铺。熟悉朋友和同事口味的用户可以设计菜单吗,用户将菜单分享给同事和朋友,他们按照菜单进行点餐,在厨师有限的情况下,这家店铺可能需要同时满足许多个用户自定义菜单,这有点类似共享菜馆或者虚拟餐馆了。假设用户是商家的代理店长(也可以说是虚拟店长),商家满足代理店长某种角色扮演形式的经营需求,而代理店长给商家带来消费。

对于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设想用户可以提出哪些”过份“的需求。制作菜谱和菜单,可以请朋友做好送到自己家。平台举行美食节,美食交友,厨师/厨房评比之类的活动,满足用户的美食,交友,健康,追星(厨师明星)等多样化的需求。

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用户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虽然很多时候用户受环境所迫无法拒绝。发掘用户的需求,创造用户内心的需求,这样的产品才会给人带来快乐。试想,商家不断的重复劳动,就像工业作坊一样,日复一日劳作,最后又被平台剥夺了一部分利益,端终的用户吃的是厨师没有付出感情制造的商品,不说食品安全,把吃饭当作补充能量的进食,这也是剥压了生活的乐趣。

对人的服务,需要以用户为中心,这点极为重要。

评论: 0

新回复
登入为 Wikidot 用户
(将不会发布)
- +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3.0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