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我们感到百般孤独

20 Nov 2018 22:23
标签 小火花 转载 随笔

返回文章列表

翻看以前收藏的谷歌文档,看到这篇文章。什么事情都只能在网上处理,没有网络就无法生活,和亲近的人使用文字聊天,很少打电话,不想看别人脸色,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这种人了。这是原文

每天你要查收几次邮件?醒来时?睡觉前?还是十几次?如果你和我们中的很多人一样,黑莓手机那闪烁的炫彩光就是每天晨起第一看到的—收到邮件了!-那种光也是临睡前最后看到的逝去之物。天天如此,持续不断,没个终了。然而,我们有很多人都说现如今缺了它已经无法活了。若把Twitter,Facebook及其他令人痴迷的社会媒体形式添加到交往圈中,这些应该简化生活内容的科技已成为极度的吸时器:十几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要花七个多小时来使用这些科技玩意,还花一个钟头接发短信。

当然, 这种玩意的优势就在于联络快捷:电子邮件使我们瞬间即可答复对方。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我们会在一天多个时间内与多人保持联系。但是,我们是否会比以往更孤独呢?这正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Sherry Turkle在其专著《大家都孤独》中所要阐述的。这本书极为精彩地描述了当今人类与科技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在她近乎15年的研究结果中(采访了几百号人),Turkle教授详尽地描述了科技重新定义的人际关系亲疏的多种方式——警示人们当心使用这些伪科技来替代持续恒久的感情联络的种种危害。

Turkle教授和很多人交谈过:包括害怕打电话的中学生、因宠物玩具机器人“死了”之后心烦意乱的小学生。她不知道自己的女儿40年后是否还会记得她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因为她们之间的远程联系都是通过短信进行的。但是,对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而 言,最令她忧心的是这表面融合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科技在赐予我们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吗?“我们在给远方的人发短信,”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技术与自 我首创研究室的主任、作者说道,“使用那些死气沉沉的物品来说服自己即使我们孤独了,也依然在一起。可是在我们真的在一起的时候,又使自己处于孤独之中—-因为常常要不停地摆弄那些移动装置。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交往中不清楚何为重要之事的一场完美风暴。”

无可否认的是无论科技存在什么样的不足,它确实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便捷了。它能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联系更多人;使谈话简单明了-无需寒暄。它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在日本,还当做一种克服网瘾的方法来推广。如今的机器人可用来照看老人;科技也具足吸引力,比自然生活提供较多的刺激-我们的生活一下子成了一个由短信、联络以及具有恒久刺激的互联网。(和转发众多条短信相比,餐桌上简短的对话倒显得十分无聊、乏味。)“此时的感情一直很激动,” Sherry Turkle在谈及网络般的生活时说道。“每次联络时我们都感到像服用了多巴胺一样很兴奋,”与之谈话的一名高中生这样明了地概括说:“开始发短信时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油然而生。”

不过,那些感受是否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面地亲密交往中一样呢?在网上交谈可以忽略对方的感情。发短信时也可以避免眼睛的交流。很多的研究发现这一代十几岁的青少年比较缺乏同情心。Turkle 说,这不会招致一场灾难—但是这真的意味着我们要开始考虑考虑我们生活的方式了。“我们经历了天翻地覆的迅猛变化,有很多事物仅仅需要梳理一下而已,” Sherry Turkle说。倘若要她处理的话,对话立马开始—而不是在电脑上。

评论: 0

新回复
登入为 Wikidot 用户
(将不会发布)
- +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3.0 License